本图由AI生成
- 本期故事关键词:采访策划 -
采访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,是一种有目的的新闻信息采集行为,视听新闻节目的采访报道包括内容和表现形式,需要多个工种来配合完成。视听新闻节目除了现场的拍摄之外,还需要确定采访对象、拟定采访提纲、做好采访拍摄的准备。采访策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。
(一) 采访对象的确定
采访对象既可以是现场采访对象,也可以是节目中的访谈嘉宾,一般而言,采访对象或者访谈嘉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。
1. 新闻事件当事人
新闻事件当事人是新闻采访的首选对象。当事人是事件的亲历者,他的视角、体验都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。如果是涉及争议性问题,事件的各方当事人都应该在节目中发声,以保证新闻节目符合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。
2. 新闻事件关联者
新闻事件关联者是新闻事件会影响到的相关人士。首先是利益相关者,比如关于中小学校外培训的教育改革,相关人士就涉及学生、家长及其教师等群体。其次是情感关联者。情感关联者包括有类似经历者和无类似经历的“旁观者”。比如刚才提到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教育改革问题,可以采访一些大学生,有些会有感同身受的经历。而无相关经历者,就是该事件虽然没有对某些人或群体产生利益相关影响,但是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,比如刚才提到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,可以随机采访普通民众对此政策的看法,体现出普通民众对国家教育发展的关注。
3. 新闻事件知情人
除了新闻事件当事人,最为重要的采访对象就是目击者或者知情人。
在采访目击者或者知情人时要注意其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,要通过多方信源来核实信息。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时代,网络爆料成为知情人提供线索的重要来源,哪怕有照片或者图像的线索提供,也要对其进行线下的核实。
4. 权威人士
权威人士是指对新闻事件相关内容有研究、有见解的专家、学者、政府官员等。他们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更深入,对问题的判断更准确。但是,在采访专家等权威人士时一定要避免“权威依赖”。事实上,专家也是有主观感情的人,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或者判断也会存在偏差,因此,记者在选择专家或者采访专家时也要避免迷信权威,要对相关问题做出理性判断与分析。
(二) 采访提纲的拟定
在采访前时间充分的情况下,需要拟定采访提纲,做好准备工作,确保采访过程流畅。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需要提出的主要问题,有些重要或者特殊的采访需要列出拍摄计划,供整个拍摄团队了解采访意图和关键要点,同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准备。
采访提纲策划首先要从研究背景材料入手。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:“搞报道首先从研究背景资料入手”。背景研究是“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”,研究背景资料首先是要了解所要采访的事件相关背景等;其次要了解所要采访的人员,除了人员基本信息之外,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、生活经历等等,以保证采访时沟通顺利。比如,1998 年“两会”期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,时任总理朱镕基点名让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提问,吴小莉提出了两个问题:一个是当香港遭遇金融风暴困境时,中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支持香港;另一个是针对外界对朱总理“铁面宰相”“经济沙皇”的评价,问他推动改革的心路历程。朱总理在回答问题时说出一段感人肺腑、广为传播的经典话语:“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,我将勇往直前,义无反顾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这段话赢得整场记者如雷的掌声。这两个问题既问出了朱总理的施政理念,又问出了他施政过程中真实的情感状态。吴小莉曾回忆道:“就我对记者招待会前半段的观察,他 (指朱镕基) 对媒体的提问听得很仔细,常常有感而发,所以我就先提出当前香港的困难,再以‘铁面宰相’‘经济沙皇’为引子,问他心路历程。”尽管是记者招待会的提问,也充分证明了记者前期策划有备而问的成功。
采访提纲的准备还需要提前预设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,准备多套紧急预案,制定较为详细的采访提纲。同时,需要记者具备临场反应能力和控场能力,有时辅之以电话采访、网络采访等现代科技手段。2024 年巴黎奥运会后,董倩采访全红婵时,全红婵面对镜头开始时显得有些拘谨,对董倩的提问都是回答“还好吧”“嗯”,当董倩问到“你都这么大、这么高水平了还会拍疼吗?”时,全红婵露出笑容答道:“也会的,也不是说多大就不会被拍到,就很痛,很像蚂蚁在身上爬。”两个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。董倩回忆这段采访时表示:在某些情况下,记者需要去适应对方的心理感受,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。这也是考验记者的临场应变能力。
(三) 采访拍摄的准备
视听新闻节目采访由于涉及声画录制和信号传输,采访拍摄准备包括人员配置和技术保障两个方面。一方面,要对人员进行一定的分工,包括制片人、导演、记者、摄像、后期制作,以及灯光师、录音师等技术保障人员。另一方面,还要进行采访设备、信号传输方面的准备。
原标题:《选对人、问对题,3步成为优秀的采访策划人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