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经历了金元足球的辉煌与暗淡后,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。许多俱乐部在经历了股权改革和经营困境后,开始思考如何实现“活得更好”。这是一个既关乎足球本身,也关乎社会文化的复杂命题。
职业联赛的稳定性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作为中国足协主席宋凯所言,建立稳定的竞赛体系是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前提。稳定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衡量,更是一种集体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结果。各个俱乐部需要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,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例如,上海申花俱乐部在努力缩减预算的同时,聚焦于发掘品牌价值。谷际庆董事长提到,上海申花不仅是一个足球俱乐部,更是承载了无数老上海人的情感寄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何维护并提升这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,成为申花面临的首要任务。面对2024赛季的挑战,谷际庆坦言,收支平衡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这条路依然漫长。
然而,不能单靠政府和国企的支持。俱乐部必须认真思考如何通过自主运营来改善投资收益比,进而减少对单一投资者的依赖。这一思路在许多俱乐部中得到了呼应。像河南俱乐部、成都蓉城等,都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尝试增加收入,包括球队冠名权交易、直播带货等新型商业活动,这些都为俱乐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如何培养和维持优秀的球员。在青少年梯队建设方面,当前许多职业俱乐部的投入并不足。李明(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)强调,缺乏优秀的年轻球员是当前俱乐部成绩提升的主要障碍,俱乐部需要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,激励青年才俊的成长,最终形成健康的球员生态。
以山东泰山为例,该俱乐部非常注重青训的长期投入,坚持将6500万元用于青少年培养。其青训体系的成功,不仅仅是投资的结果,更是源于对人才发展的执着追求。通过一线队退役球员担任青训教练,鲁能已经成功将优秀球员输送至各级国字号队伍。这一成功经验提醒其他俱乐部,青训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间能够成形,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与资源投入。
在职业化、市场化的道路上,许多俱乐部已经意识到,单靠传统的竞技思维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。随着主客场制度的恢复,球迷的回归促使俱乐部意识到,良好的观赛体验与经济收益之间并非水火不容。体育文化的复苏,能够为职联注入新生机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同时提升国家队的竞争实力。
当中华大地上的职业俱乐部纷纷朝着健康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时,中国足球的未来也将焕发新的光彩。这不仅仅是对足球本身的追求,更是对社会文化、国人精神的深刻挖掘。通过发挥青少年训练与职业俱乐部运营的相辅相成,未来的中国足球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。通过明确目标、坚实发展与开拓创新,中国足球一定能够实现从“活下来”到“活得更好”的跨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